帮助高中生精准对接海外比赛,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课外活动评价体系的流量入口

帮助高中生精准对接海外比赛,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课外活动评价体系的流量入口
在大学生比赛领域,36 氪曾经介绍过赛氪,这个市场之所以可以切入,是因为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往往有很多“创新学分”类的课程需要通过比赛获得,所以一部分学生需要被动参加。但是高中阶段的比赛就完全不一样了,关注各项比赛的学生主要有两种:毕业后要出国,申请海外院校需要提升背景;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需要比赛成绩作为加分项。

有这两种需求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呢?

有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人数为 50 万人,需要各类比赛成绩为自己提供背书的有约 30%,即 15 万;以北大的自主招生人数为例,全国范围内每年的通过人数为 1000,通过比例为 1/100,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就有 10 万人参与,学生不但需要比赛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学校也需要用一种有效机制来提高筛查效率。

但是面向高中生们开放的各种比赛却是鱼龙混杂的,因为各种没有经过官方认证的民间比赛太多,在申请过程中没有任何权威性;而很多游学项目更是如此,虽然每年有 50 万人参加,但是学习的成分较少,更像是一个旅游项目,近几年承认这些游学项目的学校也越来越少。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针对高中生的课外活动评价体系,通过做学生和学校的中间方,帮助学生解决不知道参与哪些比赛的问题。

首先,CompetitionX 通过爬虫的方式收集了 2010-2015 年间在美国就读本科和研究生的 82000 份学生简历,然后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出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偏好,比如哈佛大学比较注重学生的领导力,MIT 注重学生在工程和数学方面的能力等等。

帮助高中生精准对接海外比赛,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课外活动评价体系的流量入口

其次,CompetitonX 平台上还收录了全美 TOP 50 学校的 2700 多个活动和比赛,这些比赛都是美国大学自己举办或者在官网上明确推荐高中生参加的,CompetitionX 将这些比赛的报名时间、报名网址、参赛形式和需要准备的材料等信息全部翻译过来,学生在 CompetitionX 上填写自身背景和目标院校后,系统就能给出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析和 2700 多个比赛的参加建议,并以时间轴和日历的形式展示出来。

但以上所有步骤都是免费的,这些比赛将如何在国内落地,CompetitionX 又如何通过一个免费的工具变现呢?

CEO 马治宇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拿到了其中 42 个比赛的独家授权,然后通过和中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作为海外比赛的中国赛区来落地,由合作机构实现比赛的宣传、招生、考试等过程,CompetitionX 占所有合作项目利润的 20%,但是中国学生只能通过 CompetitionX 的入口才能报名这些比赛,通过国内的预赛后,再参加全球级别的比赛。

然后 CompetitonX 会基于这些比赛提供 VIP 服务,即每个学生报名 20 个比赛,其中 10 个保证有参赛资格,3-5 个通过自己的培训保证获奖。培训过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和美国某在线教育机构合作,由对方提供教学资源,每个周末 2 节课,培训完成后会颁发证书(这个过程类似 Lynda 和 Udacity 提供课程证书服务),线下主要由北大、清华的在职博士生根据比赛内容进行一对一培训,课程毛利在 60% 左右。

其实,CompetitionX 并不是马治宇的第一次创业,大学时他曾做过一个面向大学生的背景提升项目,以论文辅导、实习内推和国外科研项目为主,每年参与的学生有 400 个,年营业额 400 万人民币,但是后来他发现大学生的付费能力并不理想,所以转向了高净值市场。

目前 CompetitionX 的公众号有粉丝 50 万人,大部分粉丝是免费用户,VIP 用户 3 人,每个用户的比赛+培训的付费价格都在 40 万人民币以上。公司目前有 46 家正在合作的中介机构,未来的构想是继续加强技术壁垒,实现一键报名、比赛提醒等功能,同时建立更完善的用户分析、比赛信息的协调机制。

CompetitionX 曾经获得 200 万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目前正在寻求天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