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完介绍还不太清楚他们做的到底是什么,没关系,我也跟创始人聊了很久才弄明白。
Live house 级别的音乐演出说不上一块多有吸引力的市场。受制于地价房租,麻雀瓦舍、MAO 这些标志性 live house 纷纷面临停业搬迁的困境;厂牌们举办不知名音乐人的演出时,可能要到第二、三个全国巡演才开始赚钱。但演出总有人看,办演出的总有那么多人,因为演出是承载独立音乐人成长的重要一环。
Freak 在做的是,通过媒体内容让这块市场的价值密度提高一些,最终通过做演出实现商业价值。
过去一年,Freak 专注媒体的部分,包括音乐现场评测和独立音乐人专访。去年专访类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创始人宁瑞琛提到今年会更聚焦在音乐现场评测这块。内容包括文字和视频,主要以公众号承载,也尝试开发了 App。去年他们大概做办了 300 多场演出的内容,在音乐演出评测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上有一定品牌积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累积下一个 300 多人的官方运营的“评测团”,会不定期发起评测团去看演出、回馈一些 UGC 内容。
媒体品牌和“评测团”是 Freak 主要在累积的两个关键点。品牌能够让他们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置换价值去做更多的事情,而评测团相当于聚拢了一群重度现场音乐爱好者用户。
媒体之后的下一步,Freak 会开始做一些小型的线下比赛。他们最近正在做一个乐队孵化比赛,赛制上会注重“突出大众和音乐人之间的音乐品位差距”,会请来一些专业音乐评委和从唱片公司、唱片要来一些参赛歌手。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几支乐队,会得到 Freak 提供的五个月培训和一些附加服务(宣传推广、演出机会等),包括 让他们在五个月内排出一些原创歌曲,最后会由 Freak 为他们做一个专场演出。由于从比赛到专场演出的过程,对这些一开始并不知名的音乐来人来说,相当于一个孵化的过程,乐队本身会获取一些乐迷;再加上 Freak 旗下的评测团人群基数,创始人对五个月后专场演出的上座率还是有一定信心。
办一个比赛有一些固定支出的成本,但 Freak 由于之前的品牌积累,能用一些媒体资源去置换所需要的资源。再加上赞助方面收入以及 5 个月后的演出收入,创始人称这个比赛成本基本可以 cover,并希望接下来可以在全国其他独立音乐氛围好的城市,例如武汉成都重庆西安,去规模化举办这个小型比赛。而过去做音乐演出评测的积累,对团队自己举办演出会有一些帮助。
在办比赛的过程中,Freak 累积的其实还是品牌和粉丝。创始人提到等 Freak 的测评团达到 3000 人的时候,他们会利用这个人群基数去更大规模的做一些演出。比如国外的不知名乐队到过来巡演时,第一年通常上座率都不高,都只是赚个刷脸,等第二年再来才开始赚钱。而有一个基数庞大的所谓评测团(其实也就是核心用户)之后,Freak 做这些国外乐队引进的演出,起码在上座率上能够有一定程度保证。在累积的过程中,评测团的维系是 Freak 的另一个重点,团队会经常做一些对内的活动等。
Freak 团队 4 人,目前正在寻求融资。